by Raymond Kam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朋友和攝影班的學生跟我探討有關攝影風格這個課題,那麼個人風格應該如何開拓?應該跟隨潮流還是自己創造?

Raymond Kam Photography @ Lumengenie Studio / Model: JoannaShanShan

在我們日常生活不難聽到不同的拍攝風格,如日系、韓系、歐美系,唯美、高光低光,浪漫風格等等,又或是書本上的繪畫主義攝影,印象派攝影,寫實派攝影,自然主義攝影,純粹派攝影,超現實主義攝影,抽象派攝影等等。雖然這些都能夠稱之為風格,不過,在我看來更似是一種拍攝的大方向,並不能夠代表著一個攝影師的「風格」,「風格」好應該是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涵養,而非「某種可以複製的技術」。

相信各位愛好攝影的朋友必然經歷過艱辛的攝影初期,拍一張相片前,光是要控制好快門、光圈、白平衡等就經已令人頭昏腦脹。但隨著經驗的累積,拍照對於今日的你,或許真的如呼吸般簡單,那麼,不就代表你經已擁有技術嗎?其實,風格亦然如是,開初時只會發狠勁地思考、追求、嘗試,但當日子久了,拍攝經驗也累積到某個程度,不就自自然然地形成一種自我「風格」嗎?  其實,我們真的有必要為了所謂的「風格」而強迫自己必定要怎樣去拍嗎?急於建立風格很容易把自己的創作潛能局限在狹小的框框內,也許在表現技巧上可能會很快有突破,但一點也不能豐富自身的美感經驗,到最後甚至會看不懂不是自己風格的影象。

作為一位攝影師,拍攝的目的就是以相片反映出身為藝術家的涵養與美感,反映出自己的世界觀,將心中所見、所想像的畫面在有限的排列組合中完成一張照片的曝光,而不再是局限於所謂的「風格」兩字上。或許在市場的角度,每一種所謂的「風格」都代表一部份市場或一部份媒體的審美觀和認同,並沒有必然的限制,而個人的風格亦然,絕對不局限任何的框架之內。假如你感到限制的出現,那應該只是個人喜好和涵養上的限制。因為影像的闊度和深度,並不能超越個人涵養上的闊度和深度。

DiGi Magazine Issue 295 Column (專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