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artin Lam

第十一屆葉青霖攝影班昨晚圓滿結束。

教藝術,最怕就是教出來的學生似自己。不論大家做得多好,要是出來像自己的翻版就是我失格。寧可同學們畢業時未能拍到最好的畫面,也要讓大家找到專屬自己的攝影眼。

這些年來我都在想:怎樣才最能幫到來這裡的同學們。

一直認為,我們只要告訴同學攝影裡無限的可能性,同學就會從無限當中選擇屬於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美」的定義。就算我們重藝術不多談技術,同學也會因為對美有所追求和執著而從自我修練中掌握技術。

今年初學了snowboard,從導師身份切換到學生身份,才發現那可能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外面大部份人不一定會認同,就是認同了也不等於一定會付出。

技術和藝術…..藝術不一定靠技術。然而在大部份人都不是天材的現實下,不先練好技術你的藝術境界再高你也表現不出來。

因此,不停加入新元素讓課程內容變豐富,也不停地代入同學們的世界,想像大家拍攝時遇到的難題,然後再加以引導,而非指導。就這樣,和大家一同經歷了四個多月。

四個多月,可能是大家自離開校園後最瘋狂happy爽歪歪的一次;也是讓自己在創作起步點上最任性的一次。同學們,請記著這任性亂來的感覺,因創作不應有限,而且,這必需要是能讓自己快樂的一個活動。

很多畢業同學都說這課程很好,但卻不知怎推介給朋友,因為學到的東西太難說明。

這是因為大家其實甚麼也沒學到過。

就如這星期我看到的畢業作品:我從沒教大家這樣去拍,我也沒拍過這樣的照片給大家看。

只是大家都隨自己覺得「美」的方向進發。而這美除了在畫面上,也在照片內含的message裡。

就是因為我們沒教,大家也就無所學,

所以每次都有超越了我們導師境界的畢業作品出現。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舞台上的十三郎對唐滌生如此說過。

大家本來都會攝影,只是現代的社會告訴大家拍攝是專門,要有技術還要有好的器材,不是普通人就能做到的。

也許是天生搖滾性格使然,我是加倍努力的在讓大家看到,每次來報讀的這七十多八十人,都是凡人,四個多月後都可做出那看似不平凡的事。而且,教的那個,也不過是另一個凡人而已。

畢業並非完結,反而是真正屬於自己創作的開始。

而葉青霖課程系列最與別不同之處,隨了課堂內也在課堂外。同學們,大家都應該知道,創作路上你們並不孤單。隨了同班的兄弟姊妹外,還有AYPA。06年十屆前畢業的都還在努力著,那你們還在等甚麼?不是以為final project完成了就可放下相機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