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artin Lam

這其實是師父著作《在印度遇見佛陀》的讀後感。取此標題,是因為沒有標題寫的事件,就沒有往後至今的事。對我來說比師父在印度遇見佛陀更具影嚮力。

然而第一個感想,其實就是書中的序。

再讀了一次,感覺仍然不可思議:

十多年前那麼遙遠的人像攝影大師葉青霖,現在是一位讓我叫聲師父的和尚。

作為一個愛好攝影的出家人,師父演化出現在的「攝影禪」似乎相當合理。

可是細心想想,攝影和禪,到底有那門子的關係?

原來一切就從我們的攝影班開始。

有上過我們課的朋友就知道,我們所教的和地面上任何其他攝影課都不一樣。

著重感覺的投入、是攝影衍生的哲學,帶技術但重點卻在技術以外。

因我們肯定,拍照的是人,不是相機,好的器材不一定會拍出好的照片,但好的攝影師可以。

因此,要在攝影上進步,就不只是器材技術上的問題,而是用那器材和技術那人的問題。

正因如此,我們在講學上不時都會加進一些比較玄妙的對答,同學們似懂非懂的一刻說:「這句好禪」,這大概就是「攝影禪」名字的由來。

也正因為我們是用這方式去教攝影,教出來的同學,沒有一人像葉青霖,大家都是學了一套一樣的心法,然後在這心法上演化出自成一格的獨特風格。沒有惡性的比較,因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一套。影象風格大不同,百花齊放卻又能互相欣賞。而更令我們導師欣喜的,是不少同學畢業後會回來告訴我們,當初本來只是想學個興趣,怎料過了人生最開心的四個月之餘,還改變了往後的人生。

因為攝影,讓他們改善了與人的溝通方式、讓自己更了解自己,生活也就正面了起來。

對。因攝影只是手段,改變個人才是目的。

要是沒有放慢腳步,沒有攝影眼看世界,再好的器材都不能讓你抓住身邊每個瞬間即逝的美好。

如是這樣,過了好幾年。

有一天,師父對我說了想出家的打算。

當時還來不及反應,呆住了好一會兒,想了許多的事,我問:

其實攝影班都已經幫到好多人,那為甚麼還要出家?

他答:太慢了。

我們都知道,攝影班的確是可將這獨門心法傳開,但是,不喜歡攝影的人就難以受惠。

這是方法問題。

親眼見證師公手起刀落,葉青霖變成常霖法師的一刻,我知道師父正式開始走為了大眾而放下自己的道。

師父的改變,很多人眼中都覺得不可思議。

可是在這徒弟的眼裡,雖曾經不易接受,但又覺得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並不是指出家這事,而是在說他想做的就一定會做到。

從他當年一夜戒煙,我覺得這除了是愛情的魔力外,也證明了這人的大智慧。

要追師母不過是導火線,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才是力量來源。

一個男人為了投其所好而改,很容易打回原形,而這男人卻越變越好。我相信,有這大智的人,他定下的方向和接下來的行動,總有一天會超越他身邊所有人的想像;他層次的提昇,會將身邊的人拋離,到達一個我們無法追隨的境地。

因此,他出家這事,雖有點意外,但論程度還算是想像之內。

這樣的大智外星人師父,發了這樣的心,作了這樣的決定。我們為徒的雖沒被迫追隨,卻沒有人想過要放棄。我們每一位都不是葉青霖,但都在運用葉青霖的心法發展著。

每人都不是葉青霖,卻每人都是葉青霖。

發佈留言